發表文章

Jeffrey Archer

有些小說讀來就像是準備要拍成電影, 例如一些歐美的犯罪推理和驚悚小說很有視覺畫面 。有的小說就似為了可拍成電視劇而寫,例如一系列好幾本,人物關係延續幾代,故事可分拆成不同段落,但每個段落都會有戲劇高點引人繼續閲讀。 Jeffrey Archer的The Clifton 系列作品就是這類型的小説。 他本身經歷不輸給小說人物。二十九歲選上英國下議院國會議員,五年後因為投資失利破產,離開政壇寫小說,第一本大賣賺了一筆,第二本『該隱與亞伯』全世界迄今賣了三千多萬本,接著幾年靠寫暢銷小說還債務。 後來回到政壇,扶搖直上,四十六歲當到保守黨副主席,為柴契爾夫人重用。不料隔年爆發與妓女的醜聞下台,之後他控告媒體誤導,官司獲勝,重回政壇,受封為終身貴族-男爵,接著代表保守黨角逐倫敦市長選舉。 不料59歲那年,當年勝訴的證人指控他做偽證,控訴成立,他被判刑四年,被黨革除五年資格後,他六十一歲入獄(2001)。 兩年後假釋出獄,還把獄中生活寫成小說,還是大賣。之後成為專職作家迄今,不回政壇。 很奇妙是吧!他也把人生的大起大落反應在小說裡頭。他的小說充滿現實感,家族興衰、商場鬥爭、政治變化、戰爭風雲等等。他很愛設定雙主角,一個來自上流社會另一個下階層出身,兩者的人生糾葛,最後通常是下階層出身的人勝利。也有很多各種情況下精彩的談判場景,或許也跟他這輩子都在跟人生談判有關。 英文相關他的資訊太多了,我查了中文的讀書心得,幾乎來自香港,有香港作家推崇他的地位如同金庸:「今生當其懂中文而不讀金庸與當其懂英文而不讀Archer一樣,都是無法彌補的缺憾。」這比喻有點不準確:Archer的作品比較多,全球總銷量遠遠超過金庸作品銷量的兩至三倍。應該是金庸如同他。只是台灣的市場對他很不熟。 幾年前讀到該隱與亞伯,很喜歡。看到『時間會證明一切』也覺得好看,為了繼續追他的書就開始看原文版,發現英文版比較好看。他的英文用字遣詞精練,描繪(英國)上流社會生態和運用的語言很到位。邊看邊學到很多英文用法,讀到對上流社會的嘲諷會莞爾一笑。最大的缺點就是會沈迷!!所以我又加訂兩本書從美國運往台灣的路上...... 昨天找到他去牛津大學學生會演講的影片,機智聰明(witty and smart)且極富演說魅力。他提到每天五點半起床,專心(手寫)寫作八小時,

[電影] Cold War/ Green Book

看了兩部好看的電影,意猶未盡。 《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 本來有點猶豫看黑白片,但為了片中有爵士樂,還是去看。 看完後,發現還是黑白片的形式最適合這個美麗哀傷的故事。 這是一對極度相愛卻無法相處的戀人故事,取材自導演雙親分分合合的愛情人生。背景在50-60年代冷戰時期的波蘭、巴黎、南斯拉夫(聽到今日克羅埃西亞的城市名一直出現在電影中覺得好親切)。 但造成他們無法相處的原因不全是政治上的冷戰,真正的Cold War 在哪裡,有待觀眾自行解讀。故事情節不算秀異,人物深沉情緒沒機會多加鋪陳,但這部片最精彩的是整體基調和畫面構圖。 像一首詩,光和影,打在這對總是結合又分離的戀人身上,同時光亮奪目與暗沉憂傷。原來黑白片可以如此美麗,接近永恆。他們的愛情也只能封存在「永恆」。 最後幾個畫面實在很像曾看過的柏格曼電影。 《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 我在電影院笑到不行。 改編真人真事,六零年代的美國,兩個人來自不同種族(黑人/義大利人)、階級(中上階層的知名鋼琴家/擔任司機和保鑣的地方混混)、和文化背景,在公路旅行中相互撞擊。 既然是撞擊,剛開始是背景差異化帶來的衝突,然在公路旅行中遇到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彼此都學到另一個世界的優點,也修正了自己原先的刻板印象。 兩位演員的肢體語言非常到位,用字遣詞也很傳神和精準。例如看到鋼琴家剛開始想請司機修飾滿口粗話的習慣,還很委婉說:My humble opinion, 我就笑出來。那個年代鋼琴家的用字遣詞其實到現在還可在英國中產階級身上聽到。 蠻喜歡寫信的橋段。

THE BOOK SELLER

只有在旅行時才會讀英文小說。日惹到泗水的五個小時火車程,夜裡下著雨,牆上放送印尼流行情歌的MV,車上的警衛穿得像特警部隊全副武裝。 於是我打開小說。一沉迷閱讀,很快就到泗水了。 The Bookseller (by Cynthia Swanson) 有個女生每天做夢就到另一個人生,跟現實相反。現實是單身跟朋友合夥開書店,夢裡是有夫有三個小孩。剛開始她很羨慕夢裡的幸福家庭,後來發現夢裏的人生也不完美。小說就從她白日夜裡的兩種人生鋪陳,結局很驚喜(不過我有先猜到)! 背景設在1960年代的美國。那時候交朋友是靠寫信、打電話、約見面。要查事情ㄧ定要親自去現場,要查從前的資料要去圖書館查microfilm 微縮膠片。購物商城才剛剛崛起,街邊的獨立小書店只好轉型到購物中心裡開書店。 無論如何,還是很多人愛看書。 急性子如我,卻好愛那種人與人間緩慢的互動。 Sometimes I miss the old good days although I was not born yet.

成吉思汗

上個月某個週日看了左邊的書,一看又停不下來,一口氣看完。重點是:這不是小說。我決定選它為近兩年最好看的書!(好吧,我也忘了看過哪些) 專攻游牧民族的商業貿易史的人類學博士寫出蒙古帝國的興衰,以成吉斯汗為主要核心軸描述。史料豐富加上親身田野訪查「蒙古秘史」的遺址。作者極為擅長說故事,也讀的出他對所研究的對象充滿高度熱情。從蒙古民族的角度看出去的歷史跟我們求學認知的歷史差很多。 1.出身貧賤的成吉思汗起心動念是為了保衛族人生存,到後來歷次征戰與其說是野心,不如說是好勝,他的世界思維還是圍繞著游牧的蒙古族。 2.他的「成功」奠基於蒙古族的政治、軍事、經濟、法律、社會行為的變革和建制。他受愛戴是因為他一心為了族人(記得他是蒙古族思維)不是為私利。 3.強人政治養出一堆不成材的小孩,接班後豪奢、殘酷、內鬥,迅速推翻父親建立的改革體制。第三代的忽必列雖然管理能力比較強,也成功統治中國,但離成吉思汗的初心和精神已經太遠了。 4.蒙古帝國的兵法和戰術很驚人,征戰常勝軍。但他們不在地化殖民!也不想灌輸自身文化到殖民地。反而是打造貨暢其流的歐亞自由貿易區。 5.這本書史料雖多,但作者本身的詮釋角度很關鍵。他用現代體制和貿易思惟去看蒙古帝國的歷史成就。還是需要多參照不同角度會比較全面/嚴謹。 6.女兒們這本書.....我累了,以後想到再寫.....。

緬甸

「天下並無必看不可的風景,只有你想不想去的地方。」by 周成林 因為擔心港龍遲到影響轉機,就早了幾個小時到香港,反正宅女到哪裡都是在看 書 ,在家看跟在機場看差不多。這次要去的地方是下圖四本行前閱讀 書 。 不少人問我為何去那邊旅遊,我也說不上來,莫名的吸引力。之前聽新加坡客戶說仰光的辦公室設立了,這個國家就一直在腦海徘徊,某天快速和台北好友直接訂購本周去的機票和飯店,然後再敲新加坡客戶(朋友)跟我們在仰光會合一起去蒲甘Bagan. 這樣台北、高雄、新加坡三地出發會合一同旅行。 規劃行程時對這國家很陌生,開始找 書 看後,就陷進去了。東南亞很多元,緬甸尤其之最,但它的多元族群/宗教/語言卻被統治者硬生生的扭曲成單一化--緬族/緬語/佛教。最多元卻最苦難,苦於殖民和軍政府鎮壓和内亂。讀相關的 書 極其難受,為他們人民承受的苦難悲傷。難怪趙德胤的電影裡有股濃厚的宿命的哀傷。 有一度上班時認真「戰」,回家女兒睡著後,我就在閱讀緬甸裡,置身於那個複雜又黑暗的國家。仰光,何時會結束黑暗呢?把所有的困局全繫於翁山蘇姬的領導/發言其實也過度簡化了。只深深覺得在台灣的我們真的很幸福。民主、自由和人的生存尊嚴,對有些人來說是仰望不可及。我們都要好好守護。 四本都好看。「變臉的緬甸」是政治經濟分析,我個人最喜歡。黃色-「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和藍色的 書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分別是中國流亡作家和美國記者的旅行文學,有很多庶民生活的觀察。紅色那本是人權組織者的田野調查。

銀光盔甲

在金融界廝殺多年卻能用簡練文字書寫他的世界,需要多大的沉靜? 很好看的書,貼近現實,用人物側寫的方式勾勒出作者的世界(跨國投資銀行)裡眾多秀異人士。 看完卻覺得有點沉重。 讀到的是以「溫暖」的筆觸刻劃跨國金融資本操作市場裡的貪婪、權力、算計、歧視、優越,和練達。例如那位貪圖外商公司資源花了五百萬港幣買古董家具的合夥人,例如日本職場文化裡的封閉和對派遣人員的歧視,後者還被戲稱為賤民。寫得出這些,似乎作者還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和反思。 但我存著疑惑,他從哪裡走到這個看不見財富盡頭的世界? 找了他十年前的第一本書:「金錢遊戲」,一切明瞭。 「金錢遊戲」用小說來鋪陳作者從留美MBA學位畢業走入金融產業領域的歷程。微觀來看,是一位台灣留學生,程飛,畢業後如何在美國銀行產業裡一路過關斬將打下彪榜戰績的人生勝利組故事,其跨文化溝通整合之能力和積極佈局的膽識極其秀異。 但從宏觀脈絡來看,當時在1980年代末期美國金融資本在東亞藉由金融自由化、去管制化政策在海外開疆闢土。程飛的職涯崛起,恰好是協助美國銀行在亞洲打通關的具體案例,特別是在拓展傳統銀行非傳統存放款業務、投資銀行、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開發和建制等等立下戰功。 多年以前,為了博論,我曾經花一些時間整理台灣金融自由化的歷程,也訪問過央行和財政部高層(包含另一位才子),如今看到曾任職外商的高階經理人寫出這些內幕,特別有感。他屬於跨國金融資本打開全球市場的時代,當今的金融操作又走到更複雜的狀態了。一種全新的,不知道會在何處何時崩解的新金融時代。 有些同樣的情節和人物,在「金錢遊戲」寫得赤裸裸,在「銀光盔甲」裡的筆觸卻帶著清明,或許是執筆人不同 (金錢遊戲是兩位作者共筆),或許是歲月讓人多了智慧與練達,也或許,金錢遊戲需要銀光盔甲來包裝吧。

All Is Not Forgotten

小說癮如我,讀到精彩的作品,會一口氣看完,然後腦袋空白半晌。 Wendy Walker 上個月在台灣翻譯出版的新書All Is Not Forgotten (最好別想起)就是如此的書。 以ㄧ位精神科醫師為敘述視角(narrative perspective ),陳述他治療一位失憶的性侵受害者與其父母的過程。在重建被性侵的記憶中卻捲動了更複雜的事件,也揭露許多深藏的秘密。精神科醫師是唯一的敘述角度,其他角色的觀點是由心理治療的對話來呈現。也因為是敘述主體,讀者可以輕易看到精神科醫師既為所有角色的指引,內在卻又暗藏矛盾。最後,才發現他是一切事件的起點。 (再說下去就會講到劇情了) 小說結構的設計、情節的佈局、心理學的專業(其實我也不懂)、受害者和其親人的創傷如何面對,都處理的很細膩。 不只是一本小說。 # 最好別想起